2)第419章 入主京师(四)_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消息来看,这些降顺又降清的官员,基本都被清虏带出关去了。

  安骏道,“这个臣还没问,不过臣观其言行,多有仕崋之意,甚至是做个微末小官亦可。此事臣不敢做主,特来向陛下禀报。”

  细看报告后,刘升又发现,京师不仅仅是人口锐减那么简单——这剩余的八万多人中,青壮男女比例并不多,大概只有三四成,剩余多是老人或孩童。

  大槐树坊有十好几条小巷,原本居住有一万人左右。但经历过两次兵灾,尤其是不久前被建奴掳走不少青壮男女,如今钱维德凭借着昔日自家杂货铺的一点名声,喊了一个时辰有余,现身的百姓也才两百余人。

  “据此前京师讯风卫禀报,这周延儒也是随部分前明官员一起迎接清虏入城的,算是降了清,为何没随清虏出关,反倒是藏在了京师?”

  “难道崋军施粥赈济和免费诊病、施药的事是真的?”

  至于巷,则相当于后世的自然村(小队),仅设巷正一名,非官,大吏、上吏、中吏、下吏皆可(吏分五级,最后一个为学吏)。

  大崋的城市行政组织架构,早在当年拿下汝阳城后不久就初步确立下来。几经更改后,如今制度如下。

  等过段时日,所有藏着的百姓都出来,逃到外面的收到消息也回来,京师人口应该会恢复一些。

  “哦?”刘升一听来了兴趣。

  如今听了刘嫂的话,再见她确实拿到了药,众人惊讶之余,也不禁议论起来——

  另配备吏员5~18人。

  据他了解,明末北京人口即便没有像南京一般逾百万,应该也有八十多万。因为在嘉靖时期,北京城便有六七十万人口,到了万历年间,人口进一步大爆发,必然更多。

  刘升反复观看的这份京师人口调查报告,便是安骏所写。

  后面的坊、巷官吏配置就比较简单了。

  好在没登记的人不多,也都给他这个大崋委任的坊正面子,纷纷留下来找他登记···

  “让他进来。”

  再通过这几人叫出该坊其他百姓,进行登记造册,好方便统计人口。

  至于说某些人并不适合当大崋的官吏,该怎么办——等他们干一段时间,能胜任的便转正,乃至升官;不能胜任的降职或免职就行了。

  实际对钱维德所说的崋军各种“好话”并不相信多少。

  厢则对应城外的乡、镇,设正八品厢长一名,从八品副厢长1~3名,正九品典吏、纠察官、宣政官、防疫官各一名,从九品典农、典工各一名。

  行政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县(附郭县)、厢、坊、巷。

  “没登记的先别走啊?”钱维德这时候已经进入了坊正的角色,见状连忙呼喊。

  如今安骏不仅是第二师军政员,还兼任临时顺天府尹——刘升准备看看他的治政、安民才能如何,如果可以,便会转授行政职位。

  刘升正这么想时,便有侍卫禀报,“陛下,安军政求见。”

  安骏神色微微犹豫,随即还是道:“京师外城灾民中发现一人,乃是前明首辅周延儒。”

  “···”

  至于不愿降清的,多半早在清虏有撤离京师的想法前,就逃出去了。

  据与京师百姓接触过的军政员汇报,在顺军撤离北京导致的那次兵灾中,便有不少百姓逃了出去,或是潜藏在农村,或是直接逃进了山里。

  类似的情况在京师内城、外城各处都有发生。

  如京师等大城的附郭县,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区。

  “竟只剩下八万多人?”

  在实际操作中,就如同大槐树坊这般,崋军先找出几个还算可靠、有能力的人,授与临时坊正、坊副等职务。

  刘升一听就笑了,“先降顺、再降清,如今又要出仕我大崋,他难道就不怕被嘲笑为四姓家奴?”

  这话安骏不知道该怎么接,便没吭声。

  刘升又道,“我大崋还不缺他这个前明首辅——他既降清,便比照清虏俘虏的处罚降两等,罚做三年苦役以观后效吧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oushuwang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