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640章 项目梳理_重返1982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峰,效益可观;中草药初加工厂,是要考虑的重点,在经营几年后,要争取摆脱“初”字,直接以民企的身份作为中药制药厂存在。

  这一切,都是从现有项目上做出的考虑,拓展空间有限,张本民还寻思着那些个将来有可能上马的项目。

  未来的项目,仅仅靠自己的经验去拓展肯定会有不足之处,所以,曾经了解的经验肯定是可以借鉴的。

  张本民想到了华西村,那真是一个奇迹的存在,可以说是十年一个脚步,脉络清晰:七十年代造田、八十年代造厂、九十年代造城,进入二十一世纪,就开始朝全行业方向发展了。

  按同步时间算,当前的华西村虽然处于造城阶段,但行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,钢铁、纺织、铝钢材料等绝对成气候,还有旅游,华西村的旅游也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。

  当然,借鉴不是照搬照抄,毕竟各自条件不一样,华西村在八十年代末就是“亿元村”了,起点太高,所以像钢铁、建材等行业的经验没法借鉴,模式也不具备模仿性。

  张本民又把目光转向了大南方,得向改革前沿城市学习,深城自然是标杆。

  深城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前往打工,主要是到一个又一个的电子厂,那边动辄几千甚至上万人的电子厂不在少数。

  能不能在屏坝上马一个电子厂?张本民觉得也不是不可行,虽然目前的条件不太合适,比如缺少规模环境、原料产品买卖运输成本大等,但是长远看还是非常合适的,只不过要培养几年而已,等一旦产生效益时,那效应将是成倍释放的。

  做决定之前要去考察学习,这个任务交给何部伟,他的眼界和思维灵活度够用。

  一切安排好了,张本民接着考虑何部伟曾提出的那个根本问题,钱。眼下,除了新筹划的影视基地,又将增加电子厂,特别是电子厂,如果真要投入上去,那可绝对不是小数目。

  这个问题在张本民看来也不难解决,兜底的法子就是去沪城找薛玺豪,他说过可以帮忙的。不过张本民不太愿意,那似乎显得自己有些无能,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,是通过所谓的“机遇”抢抓,实现财富的超常集聚。

  当下,有什么重大机遇?

  印象中比较清晰的是去年国家放开了除电煤以外的其他煤种指导价,那是一个机遇,煤炭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,从此迎来了第一波发展浪潮。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,因为规定私人矿主不允许承包,经营开采权在地方乡政府或村委手中,可地方乡政府和村委又大都没有能力投入,所以就转包给了个人,所谓的“煤老板”就是那时候出现的,但从法律上说,是不合法的。

  张本民不打算利用这个机遇,原因并不是说“煤老板”不合法,而是在转包过程中还经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oushuwang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