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24章 辰河城落成_三国演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什么难事。

  有了脚踏车,那就基本告别马车和牛车时代了。

  三轮车后面有个拖斗,不用吃草不用管理,有了这个,小的行商和摊贩,就节省了更多成本,又会为社会变革,贡献出相当的一部分力量。

  现在的《辰河十日报》,每期的销量在五万份以上,虽然交通有些滞后,但辰河城开城的消息,江夏、庐江、豫章和丹阳四郡,是基本识字的人,都知道的。

  杨锡就等着接下来的入驻狂潮。

  光是辰河商会的会员单位,如今已经突破了三千家。这些单位入驻进来,就是一个庞大数字。

  杨锡预计了一下,光到开城为止,所登记入册,进入城中居住的人,将达到三万人。

  辰河区在急速发展,现已经超过人口百万,陆军三万。

  但今年的中原,却大旱,是超级大旱。

  谷价飙升,一石米涨至钱五十万钱,特别是关中,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。

  五十万钱一石米是什么意思,就是有钱,是买不到米的,钱已经变成了废物。

  大量的饥民逃亡南方,荆州、扬州二地接受饥民最多。

  至六月份,已经有上百万人逃亡,饿死者不计数。这些难民,为了吃饭,有一部分身体强壮者,被各大军阀招募入伍,袁术掌九江,兵增至五万人。

  孙策都增至两万。

  辰河区流入难民十余万,但杨锡却并没有让一人进入军伍,而是全部妥善安置。

  又从东莱港运回两次难民,辰河区人口已达一百二十万,鄂县是杨锡重点照顾对象,人口达三十五万。

  至于庐江郡四县,人口也从十五万增加至二十万。

  七月,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贮米作粥施舍饥民,但侯汶克扣粮米,饥民死者如故。

  都到了这种时候了,还有人贪污饥民那点粥米,所以说为什么这个社会没救了。

  献帝生疑,亲自于御座前量米做粥,遂知有诈。使侍中刘艾追查,将侯汶治罪,自此之后,饥民多得保全。

  说句中肯的话,献帝并不是不想重振朝纲,但人力有时尽,大汉朝已经快是过去式了。

  饥民暂时得救,但今年的收成,已经没办法挽回,朝廷的救济,不可能持续。

  于是七月份,杨锡领长江号船队,巨舰五艘,辰河船五十,粮百万石,沿海北上。

  辰河区的粮食产量,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时代的想象。

  因为农具,水利的完善,良田比以前增加了五倍之多。以前一人只能耕种十亩,现在一人可耕种二十亩不说,还增加了每亩产量。

  因为有磷肥、钾肥的出现,让农作物产量更加稳定。

  杨锡到东莱港,带来百万石粮食之事,瞬间像一个重磅炸弹,炸出了东莱郡蔡伯起,挨着东莱郡,同在山东的北海国孔融。

  最后传到了袁绍、曹操和公孙瓒处。

  于是纷纷遣人过来借粮。

  一百万石,可以供一百万人扎扎实实吃一个月!如果只是救人,一百万人可吃三个月。喝粥才要多少米。

  杨锡就在东莱港,船就停在东莱港。

  杨锡主动宴请蔡伯起。

  说实话东莱郡灾情不严重,本来东莱郡人口四十来万,但现在的情况是,灾后人口达到五十万。

  所以要他一时养活这么多人,也有点为难,关键是这些人是社会不安定因素。

  这就是杨锡宴请蔡伯起的原因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oushuwang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