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70章 法正∨S孔融,天才之辩_三国之大汉重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功高?”

  孔融:“论用兵之道,玄德不如汉中王。论维系祖制,安抚百姓,汉中王不若玄德。”

  法正:“文举公差矣!”

  孔融:“哦?愿闻其详!”

  法正:“没有千古不变的祖制,只有适时而生的法典。乱世重典,方能摒除顽疾。君不见新汉天下百姓安居乐业、国富民强,安能断言?”

  孔融:“汉中王擅改祖制,置天下士族于何地?”

  看来孔融也并不是不认可刘琦的功德,只足需要一个能说服他的理由罢了。

  法正:“君以为颖川荀家、钟家,太原家、郭家,襄阳庞家、蒯家、马家,南阳诸葛家、文家,冀州田家、沮家,辽东公孙家,我县法家非士族乎?”

  都是大汉天下出了名的名门望族啊,这一问让孔融颇感压力,稍有不慎,便会得罪于人。

  孔融一向以老好人著称,老好人看似忠厚,其实忠厚的外表下掩盖了一颗孤狸的心。

  “不不不!都是我士族中的望族,我辈楷模啊!”

  法正得势不饶人:“既如此,何来置天下士族于不顾之言呢?想必使君亦知田丰、荀乃吾主左膀右臂,郭嘉、钟繇、诸葛亮、徐庶、贾诩、沮授、庞统、郭准、王安,还有在下个个身居要职,吾等谁人不是出身士族?”

  “这……”

  法正继续道:“不过是换了一方式让士族过得更好罢了!”

  孔融:“汉中王收回士族土地,消弱士族权益,怎会更好?”

  法正:“土地乃民之根本、国之基础。士族手握大量土地,让民众无地可耕,不得不依附士族,生活得不到根本的保障。有人鼓动,便易跟随造反。新政收回土地,却返于民众。士族没有了土地,却有大量钱财可用于经商,不再去管天旱雨涝,专心治学,投身于政,治理天下……”

  “我等饱读圣贤之书,岂能一身铜臭?”巩随又没忍住,对法正所言嗤之以鼻。

  太史慈忍他很久了,这人一而再地置疑主公的决策,简直就是对他的挑衅,若不是给孔融面子,早就冲上去一顿揍了:“哼!汝以为读过几天书便不得了了是吧?汝比‘先师’郑玄老大人如何?汝比管宁先生强乎?还是说你的才学堪比蔡大家?”

  “我……”巩随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。太史慈所说的这几位别说是他,就是孔融也不能相提并论呀!

  其实这些话不过是他代孔融说出来的罢了,只是他那不可一世的表情和语气着实令人气愤。

  “小小门客,也敢聒噪!”太史慈怒目以对。

  “子义息怒!何必与他一般下识?巩随,你先下去吧!”孔融赶紧出来做和事佬,并地巩随打发出去。

  法正似乎并未受到太多的干扰,说实话当他还在益州任职时,他也有同样的困惑。只是到了长安后跟随荀、田丰打理政务,亲眼见到了关中地区的繁华与平稳才慢慢接受的。

  每个男儿都有一个开疆辟土的热血梦,纵然是文士。

  当刘琦以他为主脑开辟了海外瀛州后,那些在窝里争斗的所谓英雄、枭雄啥的在他看来都不值一提,比起眼光长远的刘琦,都是井底观天之辈。

  “管子曰:‘士农工商,国之石民也。’士农工商,并非地位高低,而是治理一个国家的四个方面,又指轻重缓急。天下读书人安顿了,然后农民也就安顿了,士人就是为了统一思想,为百姓说话,这样天下自然安定。”

  孔融:“确实如此!”

  法正:“那士族赖以生存的方式是经营土地还是经商有区别吗?”

  “哈哈哈哈……与君一席话,融受益匪浅也!请君共饮此杯!”

  这些道理在刘琦治下几乎人人皆懂,但对于深受汉制影响的其他地区士人却一纠结着。

 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到这些解释的。

  三国之大汉重生章节列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oushuwang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