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百七十九章 四夷舍_大魏芳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沿海去了。彼时秦亮还未受禅即位,台舆看到魏朝大船、貌似很安全的样子(其实没有龙骨),竟然亲率使团随船出海镀金,依旧走熟路沿着狗邪韓国来辽东、想到洛阳朝贺。这次他们是主动来的,不过到了辽东才得知、魏朝已经不复存在!好在晋朝也是一样的,拜谁不是拜?倭人便把朝见魏朝皇帝的行程、改成了朝见晋朝皇帝。

  对于王颀的奏书,平章政事堂很快拟出了处理方案。

  诏令幽州派人护送使团来洛,并让客曹尚书诸葛诞、负责接待事宜。

  侍中荀勖、散骑常侍吕巽、尚书诸葛诞到阅门西厅议事,大伙又提起了这件事。相比各种表格、上计文书,海外来客这种事务,人们显然都觉得稍微有趣一些。几个人还谈到了具体的礼仪、觐见安排,以及回赠什么礼物之类的话题。

  显然朝廷诸臣对邪马台是没有敌意的,并觉得是好事。秦亮因为后世的事,当然不喜倭人。不过想想现在的倭人、完全是人畜无害的样子,而且远远没有统一,那么多部落,也搞不清楚哪些是坏人。关键没有多少油水,好像有银矿、但不知道在哪里,又隔着海,诸岛上住了一堆野人,一时间着实无从下嘴。

  何况还住在三晋之地的南匈奴、秦亮都没顾得上,怎么有空理会倭人?眼前晋朝的心腹大患,依旧是东吴割据政權!吴国武德稍弱、只是相比中原,实际人口多、战力强,把周围的山越等部吊起来打。

  这时荀勖说了一番言论:“倭王需要我朝策封、明文认可,以提高倭王在其国中的地位和威望。而此事对我朝也有好处,远人来服、万邦朝贺,可彰陛下乃天下共主!”

  秦亮听罢,顿时微微颔首。荀勖之言不无道理,相比那点贡品和回礼的财货多寡,征治利益确实更重要!即便后世、国家也需要得到各国的承认,这是政權合法性来源之一;晋朝无须如此,但如果能得到更多地方的认同,总是一件好事,对朝廷威信大有裨益。

  一旁的诸葛诞也揖道:“洛水南岸的四夷舍,已修建完成。臣请将邪马台使者、安顿到四夷舍,以待陛下召见。”

  只要大臣们的方案、没有明显的问题,秦亮一般都不会反对。毕竟繁多的政务,还得靠大臣们处理,秦亮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!他当即回应道:“就这么办罢。”

  修建四夷舍、也是大臣们主张的,秦亮没有反对而已。

  城南洛水上有一道浮桥、名曰永桥。高平陵事変时,司马懿派兵防守的就是那道浮桥,把曹爽的人马给挡在了南岸。永桥南边是一处河湾地,那里本来有个市集、名曰永桥市。

  朝臣设计修建四夷舍,便位于洛水之南;先把永桥市给南迁了,接着建造四夷舍在永桥市南侧。

  而在原先的河湾地腾出来、挖了一条短运河,这个地形能缩短河道的距离;运河上又修建了一道拱桥。因为洛水太宽,直接建造拱桥的想法行不通。

  这样一来,洛水上的船只、便不必再绕行北面的阳渠,可以直接沿洛水东西连通!船只行至永桥附近,便进入那段运河;运河的拱桥下方可行船,浮桥却不行。

  晋朝官员非得把四夷舍修到洛水南岸,还是因为不太信任外人。诸夏好像都是天生的保守主义者,从上到下概莫如此,既想与更多的异族来往,又很有防备心、很难真正接受外人,春秋时期就有非我族类的言论。

  还有一些外邦人来了洛阳赖着不走,朝廷会为使节提供食宿、但不想长期养着一帮赖皮客人;便专门在四夷舍对面、修建了四夷里,让那些人暂且住在里坊内,自己想办法生存,待钱财花完、就不得不走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oushuwang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