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章 简陋的私学_规划大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看着教学案几上,两只秃笔,是真秃,几乎无毛。一块儿巴掌大小,外方内圆石质砚台,半截儿墨条和一把戒尺,除此之外再无其他。

  潘阳的后压槽牙隐隐发酸,原来的先生没有留下任何教案,《急就篇》、《凡将篇》之类的启蒙课本一概全无。更没有任何经史子集等方面的教材。

  再看看堂下,总共有不到二十个学生。最大的约有十四五岁,最小的只有七八岁。每人在跟前有一块儿沙盘,还有一只形似毛笔的竹笔,再无其他。

  定了定神,耐心询问学生们都学了些啥?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渐渐明白了,三四个月的时间里,先生给原来的野孩子们,每人都起了一个名字。

  已经教这些学子们认识了不到二十个简单的字,天地人大小上下左右等,还教会他们背诵“关关雎鸠……”。

  至于《孝经》,没有学过。《仓颉篇》、《爰历篇》与时下流行的毛诗、楚辞,以及儒家的的几本经典?那是什么鬼,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。

  潘阳也没有气馁,自己对这时代的经史子集也不精通,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,更是一窍不通。

  好在自己的书架里,有几册左传、诗经,虽然不多,教授小山村的毛头小孩儿还可以应付。

  既然是前有车,那么他也可以后有辙,萧规曹随嘛。

  在随后的日子里,潘阳教十来个大小不一的孩子们,先从识字开始。虽然后世的《千字文》,《百家姓》《三字经》自己已经背不全,但是用还能够勉强记得住的部分,教一下这些初始学习的孩子们做识字启蒙,已经绰绰有余啦。

  “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习相远······”朗读声中,私学开始了全新的教程。

  午后放学前,偶尔讲一些成语故事,顺便说教一些道理。让孩子们在学成语的过程中,也可以知道一些历史故事或者后世的故事,对他们的眼界是极大地开阔。

  他这一套带有后世风格的教学方式,孩子们大多都很喜欢听。有些孩子把学堂里学的东西回家讲给父母听。很多父母听了后,虽然还不明所以,但也觉得孩子们新学的的道理很深奥,新来的先生的见多识广,貌似很有学问的样子。出于对读书人的盲目崇拜,还是有不少人认为这小先生一定是天上的星宿下凡,不然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的事儿。

  于是在村人的眼里。潘阳开始变得有些神秘高深起来。

  时光荏苒匆匆而过,不曾想,这一代教就半年多,直到现在,都是建安四年的暮春了,原来的先生也不见回来。

  那人原本是唐豕家的一个账房先生,只能记一些简单的账务,让他教学也真是为难他了。估计回家奔丧是真的,但是不敢再误人子弟,怕也是另一个不回来的主要原因吧。

  天光大亮,太阳还没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oushuwang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